興通國際|部落格

企業面對台灣可能落入「沒有移工可聘」的困境解析與因應
移工仲介

2024-10-15

企業面對台灣可能落入「沒有移工可聘」的困境解析與因應

國家發展委員會(下稱國發會)主任委員劉鏡清於今年八月召開之行政院「經濟發展委員會」首次會議後表示:「目前國內在人才上需求壓力很大,到2028年前缺口會達35萬,台灣只有15萬,因此要想辦法把20萬人吸引進來。」 在台灣以引進外籍移工作為因少子化而嚴重缺工解方的作法,可能面臨到嚴峻的挑戰。對內勞動力的提供從1979年(年滿45歲邁入中高齡)人口出生數約42萬人,到2009年(年滿15歲計入勞動力)的19萬;30年間,年出生人口數少掉23萬人,達一半以上。更甚者是2023年的出生人口只剩13.8萬,剩下不到1979年的三分之一。 對外的勞動力引進仍以藍領的外籍移工為主,從1989年正式開放引進,到2024年8月底已達79.9萬人,其中產業性移工約55.46萬人,社福性移工約24.46萬人。另外中階技術工作人數約2.8萬人,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士,即所謂白領人士,同時期在台人數約5萬人,還有為數8.8人之失聯在台尚未查獲離境之外籍移工。 從前項數字可以得知,台灣在外籍勞動力聘用時,倚重外籍移工之深及不平均。有資料估計,2038年東南亞人才就不會想出國工作,而台灣的估計是2035年,而以東南亞外籍移工為引進主力的台灣,是不是屆時就會面臨「沒有移工可聘」的困境。 本文將從企業面對台灣可能落入「沒有移工可聘」的困境切入分析,並提出因應建議及如何尋求外部力量協助落地實踐,確保企業人力(才)之永續。

移工仲介

2024-09-24

外籍移工膳宿費用分攤沿革及常見實務作法解析與建議

在萬物皆漲的今天,企業基於照顧義務所提供給外籍移工之膳食及住宿服務,已成為企業聘僱外籍移工時二次成本的重中之重。今天,讓我們從過往沿革面、法規面、政治面及永續經營面來解析探討之,並對企業提出建議,應該如何因應。 企業聘僱外籍移工的目的是要獲得其所貢獻的勞動力,讓勞動力來提升或完成企業製造的產品或提供服務的價值,但勞動力是附隨在外籍移工身上的;沒有身心健康的外籍移工,想必其所提供的勞動力品質一定也不會太好。所以,附隨的照顧服務義務便成為企業雇主們不得不提供的服務,並藉由此服務的提供來獲得較佳品質的勞動力,進而提升經營效率。 在現今嚴重缺工的當下,優於勞動契約的膳宿費用負擔分攤及膳宿自主彈性及多元選擇,對企業的招募品牌力絕對是有所助益的。藉此讓外籍移工在工作與生活間能夠平衡,且能夠續聘久用,並達到留才目的,進而促進外籍移工人力(才)永續的正向循環。 STIC興通國際專注於以「移工就業零付費」(即免於債務約束勞動,跨國就業費用由雇主負擔)為前提之跨國人力仲介服務,包括但不限於藍領外籍移工、中階技術人力及白領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等。在此領域有基於企業雇主立場設計的商業模式,讓企業在聘僱及照顧外籍移工方面符合ESG永續規範中S(社會責任)的要求,是企業在邁向永續經營的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夥伴。

移工仲介

2024-08-22

企業聘僱移工導入RBA規範時,常見困境與建議解方

緣自全球企業ESG永續浪潮的普及化,評估企業永續經營程度的焦點已由早期的獨尊環境保護減碳及使用綠電等,到現今的擴及企業社會責任及公司治理。在台灣對企業社會責任的關注又以外籍移工的招聘及照顧管理為重中之重。台灣在全球科技產業位居製造關鍵位置及規模量體,在現今台灣少子化致勞動力不足影響下,招聘外籍移工已是企業基層人力來源的重要選項,而其附隨而來對外籍移工的照顧管理責任亦是企業相對於聘僱本籍勞工的新挑戰。國際品牌大廠或客戶要求台灣企業聘僱外籍移工時,不能讓外籍移工因受聘工作而付出費用,即「 移工就業零付費 」,並依據相關國際企業社會責任規範辦理並取得驗證,常見的有RBA、SA8000及BSCI等規範,其中又以**RBA規範最為常見**。 這是改變移工聘僱(包括招聘及生活照顧)方式的轉折點,從以前由移工支付全部跨國所產生之就業費用,到現要求由雇主(企業)負擔移工跨國就業費用。這個改變是從2003年的EICC1.0準則發布開始,直到今天才有的成果;若是從未接觸過企業要調整的話,是需要花一段轉換改變的時間過程,約需1至3年期間。因為符合RBA規範不只是費用的問題而已,還有領導與溝通及生活照顧上的不歧視及公平對待等。興通國際(STIC)透過專業分項收費及使用者付費之商業模式,搭配符合DEI的生活照顧(即宿舍管理),讓 貴公司能符合客戶要求又能達到企業永續目標、移工能安居樂業,及移工仲介專注服務三贏的目標。

最新文章

企業面對台灣可能落入「沒有移工可聘」的困境解析與因應
移工仲介

2024-10-15

企業面對台灣可能落入「沒有移工可聘」的困境解析與因應

國家發展委員會(下稱國發會)主任委員劉鏡清於今年八月召開之行政院「經濟發展委員會」首次會議後表示:「目前國內在人才上需求壓力很大,到2028年前缺口會達35萬,台灣只有15萬,因此要想辦法把20萬人吸引進來。」 在台灣以引進外籍移工作為因少子化而嚴重缺工解方的作法,可能面臨到嚴峻的挑戰。對內勞動力的提供從1979年(年滿45歲邁入中高齡)人口出生數約42萬人,到2009年(年滿15歲計入勞動力)的19萬;30年間,年出生人口數少掉23萬人,達一半以上。更甚者是2023年的出生人口只剩13.8萬,剩下不到1979年的三分之一。 對外的勞動力引進仍以藍領的外籍移工為主,從1989年正式開放引進,到2024年8月底已達79.9萬人,其中產業性移工約55.46萬人,社福性移工約24.46萬人。另外中階技術工作人數約2.8萬人,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士,即所謂白領人士,同時期在台人數約5萬人,還有為數8.8人之失聯在台尚未查獲離境之外籍移工。 從前項數字可以得知,台灣在外籍勞動力聘用時,倚重外籍移工之深及不平均。有資料估計,2038年東南亞人才就不會想出國工作,而台灣的估計是2035年,而以東南亞外籍移工為引進主力的台灣,是不是屆時就會面臨「沒有移工可聘」的困境。 本文將從企業面對台灣可能落入「沒有移工可聘」的困境切入分析,並提出因應建議及如何尋求外部力量協助落地實踐,確保企業人力(才)之永續。

外籍移工膳宿費用分攤沿革及常見實務作法解析與建議
移工仲介

2024-09-24

外籍移工膳宿費用分攤沿革及常見實務作法解析與建議

在萬物皆漲的今天,企業基於照顧義務所提供給外籍移工之膳食及住宿服務,已成為企業聘僱外籍移工時二次成本的重中之重。今天,讓我們從過往沿革面、法規面、政治面及永續經營面來解析探討之,並對企業提出建議,應該如何因應。 企業聘僱外籍移工的目的是要獲得其所貢獻的勞動力,讓勞動力來提升或完成企業製造的產品或提供服務的價值,但勞動力是附隨在外籍移工身上的;沒有身心健康的外籍移工,想必其所提供的勞動力品質一定也不會太好。所以,附隨的照顧服務義務便成為企業雇主們不得不提供的服務,並藉由此服務的提供來獲得較佳品質的勞動力,進而提升經營效率。 在現今嚴重缺工的當下,優於勞動契約的膳宿費用負擔分攤及膳宿自主彈性及多元選擇,對企業的招募品牌力絕對是有所助益的。藉此讓外籍移工在工作與生活間能夠平衡,且能夠續聘久用,並達到留才目的,進而促進外籍移工人力(才)永續的正向循環。 STIC興通國際專注於以「移工就業零付費」(即免於債務約束勞動,跨國就業費用由雇主負擔)為前提之跨國人力仲介服務,包括但不限於藍領外籍移工、中階技術人力及白領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等。在此領域有基於企業雇主立場設計的商業模式,讓企業在聘僱及照顧外籍移工方面符合ESG永續規範中S(社會責任)的要求,是企業在邁向永續經營的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夥伴。

企業聘僱移工導入RBA規範時,常見困境與建議解方
移工仲介

2024-08-22

企業聘僱移工導入RBA規範時,常見困境與建議解方

緣自全球企業ESG永續浪潮的普及化,評估企業永續經營程度的焦點已由早期的獨尊環境保護減碳及使用綠電等,到現今的擴及企業社會責任及公司治理。在台灣對企業社會責任的關注又以外籍移工的招聘及照顧管理為重中之重。台灣在全球科技產業位居製造關鍵位置及規模量體,在現今台灣少子化致勞動力不足影響下,招聘外籍移工已是企業基層人力來源的重要選項,而其附隨而來對外籍移工的照顧管理責任亦是企業相對於聘僱本籍勞工的新挑戰。國際品牌大廠或客戶要求台灣企業聘僱外籍移工時,不能讓外籍移工因受聘工作而付出費用,即「 移工就業零付費 」,並依據相關國際企業社會責任規範辦理並取得驗證,常見的有RBA、SA8000及BSCI等規範,其中又以**RBA規範最為常見**。 這是改變移工聘僱(包括招聘及生活照顧)方式的轉折點,從以前由移工支付全部跨國所產生之就業費用,到現要求由雇主(企業)負擔移工跨國就業費用。這個改變是從2003年的EICC1.0準則發布開始,直到今天才有的成果;若是從未接觸過企業要調整的話,是需要花一段轉換改變的時間過程,約需1至3年期間。因為符合RBA規範不只是費用的問題而已,還有領導與溝通及生活照顧上的不歧視及公平對待等。興通國際(STIC)透過專業分項收費及使用者付費之商業模式,搭配符合DEI的生活照顧(即宿舍管理),讓 貴公司能符合客戶要求又能達到企業永續目標、移工能安居樂業,及移工仲介專注服務三贏的目標。

footer logo

Copyright © 2024 興通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elly SEO